管壳式换热器构造说明以及产品操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业越来越强大,管壳式换热器,换热率高,制冷效果很好。它节能环保,耐腐蚀性较强。下面让我们了解下管壳式换热器结构造型以及它的具体操作流程有哪些呢?以下关于“管壳式换热器构造说明以及产品操作”的介绍。

【关于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技术分析】
目前机械结构动力学分析大多是建立在有限元和实验模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研究管壳式换热器的振动特性。

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应用三维参数化技术及Pro/Engineer软件,根据管壳式换热器的实际结构,本研究建立了其三维实体模型。将实体模型以通用格式IGES导入HyperMe进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以保证分析模型与设计模型的一致性,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本研究采用四面体十节点三维实体线性单元对实体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每个节点含有3个平移自由度,该单元具有二次迭代的特性,适用于划分不规则网格的模型。对管束和管板、折流板的焊接部位采用焊接单元,总共有网格节点17201个,单元数65601个。
二、有限元模态结果及分析
笔者将在HyperMesh环境下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导入Nastran以进行模态分析。结构的振动可以表示为各阶固有振型的线性组合,由于低阶的振型对结构的动力影响程度比高阶振型大,因此,低阶振型决定了结构的动态特性。
由模态分析结果可知管壳式换热器的固有频率在180Hz以上,通过该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参数和工况并结合文献[7]的理论可得其激振频率为102Hz,从而避开了流体诱导振动产生的激振频率,其整体设计基本合理。
通过对管壳式换热器各阶的模态振型比较,、三、五阶的模态振型具有典型的意义。可知管壳式换热器的螺栓连接处和出口、入口处的相对振型较大,并且出口和入口处的模态振型与流体流向相一致,容易引起该处的强烈振动。
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增加管程入口和出口处的壁厚,在安装时有必要对螺栓联接部位进行螺栓预紧力的校核,防止该处在工作过程中松动甚至与壳体相脱离。
【管壳式换热器工作的几种方法简介】
管子与管板的连接处应保证良好的紧密性,防止发生连接处泄漏,造成热量与产品的损失,甚至危及人身与设备;同时应保证能承受一定的轴向力,避免管子从管板中脱出。管子与管板传统的连接方法是胀接、焊接和胀焊并用。
1、机械滚胀法

使用机械滚胀法连接易使换热管产生过胀或欠胀,换热管内壁易产生加工硬化。带槽孔或翻边的结构用于抗拉脱能力与密封性要求较高的场合,不宜在高温下工作。
在温差变化作用下,胀接处管子的残余应力逐渐消失,从而降低了密封性与抗拉脱能力,使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失效。其优点是胀接结构比较简单,便于更换与修补管子,一般适用条件为压力≤4MPa,温度≤30o℃。
2、液压胀接
液压胀接时应力分布较均匀,具有生产率高、劳动强度低、密封性能好等特点。液压胀接对管孔及开槽的精度要求特别严格。
3、爆破胀管
以上关于“关于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技术分析”和“管壳式换热器工作的几种方法简介”的介绍,希望能让您了解“管壳式换热器构造说明以及产品操作”带来帮助。
同类文章排行
- 管壳式换热器清洗工作非常的重要
- 管壳式换热器应该如何挑选
- 换热器运行前注意事项
- 管壳式换热器技术在不断提高
- 如何应对管壳式换热器失效的问题
- 耐腐蚀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要点
- 安装容积式热交换器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特点
- 保养板式换热器得重要性
- 换热机组的试压检验